第183页

今至云南点苍山,其在大理古城西。风景美秀,令人流连忘返。游山第三日,遇一采药者,名石廷川。遂与之谈医论药。其人所淡深奥,多过《内经》之言,未曾闻也!惊其为别有所学。敬而询之。

其人笑曰:我不懂医理,但以采药卖药维持生计。所言皆摘自家中藏书,觉其论可服人,故时与医者论之,以博人敬。

惊问何书?石廷川不答,只应书目众多,不能一一记之。

又问其家中藏书何来?石廷川曰:十年前购邻人一古宅,修复中于南墙发现一暗橱,内藏数百册古医书,所载医理深奥不可解。闲置家中而已。

惊其有此奇遇,当是失传之古医书,珍贵异常,欲求一观。

石廷川曰:闻先生善针术,可为家母治一疾否,若效,可酬书十册,任从中拣之。

吾闻之,欣然而应,庆幸有此际遇。

引至其家,为苍山之北一村寨中。其家果为一古宅,当有数百年历史。

先观其藏书,竟不下三四百册,多为古医书,也有奇门术数类者。石廷川先令我读一文,是古时藏此书一李姓者遗,其文为:

唐末之时也,先祖于地中掘得竹简百余筐,尽为古医书,疑为秦始皇焚书之祸时,遗下之方技类,救人济世之书也,是为上天之为,以福后世之民。遂与族人抄录之,以利保存。一年又六月而成,竹简复藏地下。其书皆出灵台、兰室,乃上古黄帝藏书之所,统称《灵兰秘典》,内括古经书八十六种,三千四百五十九卷,为世所未传之秘。中有《黄帝内经》三十二卷,多出世间刊行十八卷者十四卷。又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世所未见也。惊呼!一部《内经》便已传世千余载而不衰,且已成为医道之源,医家之宗。若熟读此八十六部,岂不尽知天人之秘而为天医!或是天机不能尽泄,故以一部《内经》行世可也。后,虽经战乱,族人秘藏私传,未曾遗失一卷。然宋初,家族迁移,诸书不知所踪。

明,万历中,诸书又从一石室中复得。有部分损坏者,又经修补,完好如初。族人虽得此医家秘籍,但多务于功名,少耽医事,故未有从此古书中获医名者也!是为憾事。复藏老宅中,以待后世有缘人。

非族中子孙之不肖也,是不能出名医之时运也!医之道,非常人所能习也!是为医者,必先明天地万物之理,而后可为明医!否则只能成混世之医而不能成济世之医。无有此心,未立此志,莫如不习。否则误人误己者深矣!

《灵兰秘典》八十六部,非黄帝一人所作,当是上古诸圣贤感悟自然而成。言辞古奥,义理精微。揭天地之大秘,探万物之本源;穷究阴阳之本始,释明千古之医理。医道尽矣!悟透此医道,可不假于针药,而能治尽天下之疾。人身自有大药,天地亦有大药。药有内外,性分大小。草木者,外药也,下工使之。针灸者,可激人身内药之力也,中工使之。上工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用外药用内药,不药而治。

《灵兰秘典》八十六部,待遇后世有缘人感悟,偶得之者,万勿轻泄于世,以免散落民间,不为人重,绝圣贤之医道。但付于医者可也!

明人李科敬书于万历二十三年仲秋。

阅罢此言,惊《灵兰秘典》八十六部为天书。观其书,有《太素脉》十七卷,析五运之微,穷造化之理,能决人富贵利达,贫贱寿夭,至理而止,是为诊法之宗;盖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五行之气,隐于五脏,通于六腑,呼吸之间,阴阳开合,造化玄微,靡不毕见。首重心脉,心,主也,一身之动定系焉,病之轻重,人之贵贱,唯在轻清重浊。脉清则神清,脉浊则气浊。脉分六部,变应万端,其间阴阳聚散,生克无穷,义辞奥于《易》理,非有宿慧者,不能参其机要,达理明义。古法有传,却又秘而不发,世人但闻《太素脉》名,而无有得其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