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孑丹离开之后,高原也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局势的发展和自已最初计划的完全不同,和燕国结盟的计划已经全部落空了。以后抵抗秦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不过削弱了燕国的实力之后,自己也算是解决了一个后顾之忧。因此结果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另外荆轲刺秦王的事情,似乎很快就会上演了,自己怎样利用这一事件呢?高原知道,在另一时空里,荆轲刺秦王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本时空里,自己有没有必要参合一把,或明或暗的帮助荆轲刺秦成功呢?
在另一时空里的后世评论对荆轲个人,基本还是以赞扬为主,毕竟荆轲是以只身一人,对抗天下最有权势的秦王,不畏强权,还是值得赞叹,而且荆轲本身,也箅得上是一位英豪。但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评价,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从这时的大局势来看,秦强燕弱,其势己成,就算荆轲刺秦成功,也挽回不了燕国灭亡的命运,秦国不过就是再换一个王而己,改变不了这种强弱之势。
也有些恶意的评论甚至认为,荆轲刺秦是燕国的一招臭棋,正是因为荆轲剌秦失败,才激怒了秦王,才导致了燕国的灭亡。其实有没有刺秦这件事情,秦灭燕都是必然之举,就在荆轲出发之前,秦国的大军就己经逼进易水边了。因此刺秦之举,不过是燕国最后的奋力一搏,孤注一掷,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然,前一种观点到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荆轲真的刺杀秦王成功,倒是可以生出许多的变数来。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就箅秦王政死了,秦国只不过是需要换一个王,国力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最多一二年之后,就可以继续其统一天下的大业,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因为现在秦王政才不过三十出头,又没有策立太子,如果秦王政一死,最继承王位,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秦王政的长子扶苏也不过是一个十四五的孩孑,其他公孑就更年轻了,无论是那一个公子成为新的秦王,都是一位年少的秦王,那么由谁辅政,权力怎样分配,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扯得清。在这种情况下,权力的斗争,引发王位的争夺战,甚至是秦国的内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秦王政继位时才十三岁,当时吕不韦辅政达八年之久,但君权和相权之间就发生了极大的矛盾,结果秦王政一旦亲政,就立刻罢免了吕不韦,造成了一次秦国政坛的大震荡。而后来秦始皇在沙丘猝然猝死,就是因为没有策立太子,结果在皇位交替时出现意外,造成了秦二世胡亥上位,使本来就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彻底失控,导致大秦帝国的最终灭亡。
因此从这些高原己知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荆轲真的刺秦成功,也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就算是秦国的王位更替不发生意外,秦国没有发生内乱,但一位年少的秦王,肯定是无法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担,等新秦王成年以后,至少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现在高原最缺的就是时间,如果有一个十年左右的缓冲时间,对高原来说,将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不仅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还能占领足够的地盘,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到那时也就有足够的资本和秦国进行正面对抗。
第217章 讲和的条件(二)
太子丹回到了蓟京,将自己和高原交涉的结果详细的向燕王喜通报了一遍,只是隐去了自己正在筹划刺杀秦王政的计划事情。
本来太子丹的预想,燕王喜听完之后,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勃然大怒,拍案大起,然后坚决要和武安军决一死战;二是愁容满面,唉声叹气,甚至是大哭一场,大呼怎么办。但只见燕王喜的眉尖稍微挑了一挑,眼中似乎露出了一丝喜色。
太子丹有些不解,试探问道:“父王以为高原的条件如何?”
燕王喜挥了挥手,道:“事已至此,寡人也别无选择了,如果再拒绝高原的条件,他攻破蓟京,那么我燕国宗庙必灭,陵寝必毁,而寡人有何颜面去见历代燕国的先王于地下呢?因此只要能够保住燕国宗祀,寡人将不惜一切代价,任何条件都只能答应下来。”顿了一顿,又道:“黄金不过是身外之物,粮食再集攒几年,也能再有,而且高原说的也没有错,这些东西不能让公室全出,相国、大司马、辽阳君他们也都应该为国分担一些,这多出来的黄金粮食,由他们补齐,何况这一次高原并未要我燕国割让土地,箅是很不错了,丹儿,这一次你和高原交涉的很好。”
太子丹道:“但高原不但把所有的燕军俘虏全都扣下,而且还要求我们把这些士兵的家眷全部都送出去,儿臣算了一下,这差不多一共有四十万人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