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的宛桃,就是觉得心中不安。
她推了门一把,门就吱呀一声开了,里面并未锁上。
她走了进去,只觉得屋里面也冷得很,宛桃有些奇怪。
阿寻不在床上,被褥整整齐齐的,像是根本没有睡过一样。她摸了一把被面,一点温度也没有。
宛桃忽然生出了一股不好的预感。
阿寻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
他不能连累林家,不能连累宛桃,也不能心安理得地这样过完一生。
孟家就剩下他了,阿寻是孟将军的后代,骨血里有他的影子,爷爷在的时候,他是个闲散的纨绔子弟。
爷爷不在了,他就是撑起孟家的人。
林家人到处找他,几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可是这跟上次不一样,这次,宛桃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
杜氏忧心忡忡:“这孩子,究竟是去哪了?不会是回长安了吧。”
孟家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现在回去,等于是死路一条。
莫名地,宛桃想起那天,提起复仇之事,他眼中出现的光彩。
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小寒那天,通州城忽然开始戒严。
有零零散散的消息从边关传过来,像呼啸的寒风一样掠过大地。
守城的将军没能守住城,鲜卑破城而入,边关青城已经失守。
本来,对孟家满天的谩骂,如今也没了声响,“通敌叛国”的孟将军守着城,百姓和乐,国泰民安,这换了一个不通敌叛国的,结果这么快就失去了青城。
青城易守难攻,是梁国重要的屏障,不知道内情的百姓或许觉得,就失了一个青城而已,梁国这么多的城池,接下来的再好好守着便是。
朝中的大多数人却知道,这下梁国的难关怕是难过。
也不是说青城就那么重要,攻破青城,鲜卑士气大振,女真亦跃跃欲试,朝中再没有像孟将军那样的将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梁帝非但没有忧虑,反而更加沉迷声色犬马,在苏妃的宫殿里日日笙歌,朝中有些有气节的大臣死谏了几回,结果梁帝表示,你要死就死远点,别在朕的面前,以免影响了朕的食欲。
连离长安这么近的通州城都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孙氏特意交代杜氏:“现在年岁不太平,平时要是没什么事情,就少出来,听说几天前夜里,那边那个戈家被人偷了,戈家媳妇那么厉害,都没敢出来骂。”
有些贼人趁着大家都如惊弓之鸟的时候,做起了这见不得人的勾当,仗着如今是多事之秋,大家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忍则忍。
宛桃微微地叹了口气。
现在是不太平,各地都是流寇四起,不知道阿寻现在在哪里,又在做什么。
一年后。
这一年来,边关的事态非但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越来越严重。
自青城失守,接着便是穹州,冉州,普州,今日,蜀州失守。
梁国大地上,不仅遍地流寇,更多的是无家可归的百姓,他们被入侵者的铁蹄追着,一路往长安方向逃亡,期望着梁帝能够保护他们。
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便如此,梁帝还在抓紧时间享乐,缩在后宫越发不愿意出来。
朱大婶端着针线框子来串门。
现在外面流寇肆虐,即便彪悍如朱大婶,也不敢随便出门了,这几天除了必要的出去买点菜,几乎都不跨出家门。
只是在家里待得太闷了,春花现在已经到了能说亲的年纪,但是现下这种局势,四处人心惶惶,谁还能顾得上婚嫁。
这孩子年纪越大越沉默寡言,以前还喜欢跟宛桃玩,现在她让春花过来,春花都不往林家来了。
朱大婶叹道:“她这性子,真是越来越像她爹,现在她都快十五岁了,亲事还没着落,她还一点不着急。”
杜氏给她泡了杯茶:“这事急不来,现在这世道,你也别着急,等着段时期过去再说。”
朱大婶接过茶,道:“都这么说,谁知道这还能不能过去,我可听说,那连州也失守了,那些百姓啊,都往通州这里跑,前些日子,那巷口的张家,运菜出去,刚出门,就被抢了个精光,人还被打了个半死。”
杜氏一愣:“还有这事?”
朱大婶道:“这世道,清容啊,你可得看好宛桃,没事别让她出门,而且,趁着现在还没完全乱起来,多在家里囤一些粮食,谁知道以后又是什么样。”
杜氏叹道:“多囤粮食也不安全,若是走漏了风声,免不得会有人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