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弦太还是在老板的店里买了一台柔性屏电视机和一台刚刚老板隆重推荐的投影仪,他要把上面的柔性玻璃拆下来当投影屏幕。这个柔性玻璃卷吧卷吧就成了圆柱形嘛。
因为看好脑洞少年,老板给了成本价,李弦太很高兴。
这个是一个好玩的产品而已,所以李弦太不介意saber加入编程的工作。
这个圆柱的初代简陋的不像话,接缝处竟然用透明胶给粘住。这也有一个好处,能看清这个玩意儿在哪里。否则的话,这个全透明的东西还真不好找。
这是一套宽6寸的电视机,被制作成圆柱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直径大约19寸立体舞台。
在舞台的顶部,可36度旋转的投影仪已经安装完毕。李弦太负责编程的核心,采用的是统计学的办法。利用四周摆放的幻镜的摄像头获取正常的、扭曲的图像,把所有的颜色、亮度发成两组。
一组是正常显示,一组是对比。通过在两组之间建立一个过渡的模式,找出最优的算法。
由于有saber的加入,整个过程变得比较简单了。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初代产品。面对李弦太一个人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移动自己的眼睛了,然后全息的图像同步跟着他的眼睛运动。
一个不要戴幻镜的全息显示模式出现了,只不过它目前只能有一个用户。
一个短裙美少女在李弦太的眼前被反复的欣赏,不知道的还以为某人是个超级色魔。
这可不是随便选择的形象,因为雄性对这个物体比较敏感嘛。只要稍微有一点不对劲,他就能发现异常。
接下来是梦幻般的超窄视野升级。他需要在柔性玻璃上镀上特殊的膜,这个材料的属性刚好要跟广角液晶屏的需求相反。
同时,他还需要增加两台投影仪,分别从三个方向发射光线,覆盖36度,这样就不需要投影仪转动了,不仅可以消除噪音,还能让分辨率更高,过渡更平滑。
这个工作,他需要跑到筑波科技城的一个idealab创业工厂的无尘环境里才能完成。
由于激光投影仪的分辨率的问题,这个时候的立体效果还没有达到视网膜的级别。
请大家往前伸出手,并竖起大拇指来,这个时候你的眼睛看到的大拇指的宽度,大概就是人眼的视锥细胞能够吸收光线的范围,2度。&#5膜上的其余的全部是视杆细胞,对亮度比较敏感,但无法分辨颜色。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昏暗的光线下能够看到颜色,那全是因为脑补的缘故。
一对眼睛加起来是4度,这就是一台李弦太刚刚发明的全息投影仪完美显示的极限,36度被4度分成9个互补干扰的视野所分摊,允许至多9个用户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这个影像。
这是理论极限,事实上即使是两个人,万一他们所在的位置刚好有视野的重叠,这个全息系统也会出现叠影。
但是,在小小的空间内是不可能站着太多的人,所以,要不是知道这个缺陷,用户自己发现这个瑕疵的概率却并不高。
李弦太做好了这个东西之后,偷偷地把全息投影仪放到idealab的一个角落,悬挂在比人高的地方,所以愚蠢的人类无法发现投影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