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义忙不迭的点头,庄户人家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了。
刘老五又说辽南府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要是咱们那边,这功夫早就种上了,我可事先说好,这边没有人种,万一到时候种不出来你可不能赖我。”
陈志义忙说那不能够。
随即在刘老五的指导下开始育苗,“地上冷,要不在炕上吧。”
刘老五说的是育苗的事。
陈志义一一照做,几天之后,一箱子地瓜育出了一万多棵地瓜秧。幸好陈果儿家东西厢房都有大炕,倒也放的下。
有村民们听说了地瓜的事,纷纷上门来打听。
“这玩意是啥,咱这边都没有。”
“听说是内地来的?这都咋吃?”
“能卖钱不?”
陈志义也不藏私,带着众人去看了育出来的地瓜秧,又把挑剩下的一些不适合育苗的小地瓜仔拿出来,这是他们准备自己个留下来吃的。
“这叫番薯,也叫地瓜。”陈志义给众人解释,“回家烀了,烤了都行,掺点面蒸了也行,可甜了。”
这些天陈果儿家的餐桌上也多了地瓜,李氏把那些不适合育苗的地瓜做了吃,还给七郎送去了不少,一家人都很喜欢吃。
“咋不能卖钱呐,咱种出来就肯定有人收。”陈志义道:“还能拿这个顶赋税。”
一亩地要交一百斤粮食的赋税算是很重了,尤其在亩产量只有百斤的情况下,地瓜高产,又能顶赋税,没有人不心动。
陈果儿家的作坊让不少人除了种地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日子也比以前过的红火了,因此人们心里对陈志义是很敬重的,他说的话也很有说服力。
只是众人都没瞧见过地瓜,对这东西保持着怀疑的态度,“这玩意一亩地能出那老些?”
村民们既好奇又担心,这东西虽说能吃,但到底不是口粮。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苞米和高粱才能当口粮,地瓜就跟土豆一样,做菜还差不多……
“这俺哪知道?”陈志义摇头,也拿起了一个地瓜,“这玩意长的跟土豆差不多,估摸着种法也该差不多吧。”
陈果儿看了看陈志义,又看了看李氏,他们都是种地能手,陈果儿在这方面等于白痴。
突然有点后悔,早知道前世还不如去考农业大学了。
陈果儿被自己的想法也逗笑了,当初开铺子的时候,她还曾经想过当初去念经济管理就好了,现在又想念农业大学。
然而术业有专攻,她不可能每一样都学,而且学到最好。
“能赚钱。”陈果儿肯定的道:“物以稀为贵,这是内地才有的品种,咱们这边没有才更值钱,而且听说这个产量更高,一亩地能出至少三千斤。”
陈果儿退了一步,在心中衡量了下,给出了一个保守的数字,记得前世有一次听一个家里是农村的同学说过,地瓜亩产量最高能达到五千斤。
陈志义和李氏顿时不淡定了。
三千斤?
那一亩地不等于十亩地了?
而且陈果儿还说了这东西也能当粮食,顿时两口子眼睛亮晶晶的。
不过兴奋也只是一瞬,陈志义和李氏又怀疑起来,他们虽然算不上老庄稼把式,可也比陈果儿强多了。
连他们都没听说过的事,陈果儿哪会知道?
陈果儿也看出来李氏和陈志义不信,她又不能说出前世的事情,只好搬出赵九来。说这是九爷说的,由赵管事转述。
赵九的话在陈志义两口子心里是很有分量的,当下两人也信了,只是他们也并不知道地瓜怎么种,刚才说跟种土豆一样也是胡乱猜的。
“那个刘五叔家里不就是内地的吗,他没准知道。”陈果儿道。
刘老五是经常来陈果儿家上货的老客,以前有一次闲唠嗑的时候,他曾经说过老家是内地的,后来才搬到辽南府。
陈志义也想起来了,“估摸着明天他就能来,到时候俺问问。”
“咱今年还种地?”李氏有些担忧,不是说要搬家了吗?
陈果儿就说没事,“种上了也是咱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