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镇少年与守岁

剑序山 冬月初柒 1826 字 11个月前

若把乌石镇这一方天地看作一张棋盘,其中建筑布局倒有仙人落子的手笔,一勺之水,一丘之山,皆有序可循。

逢源河西东走向,贯穿整个小镇,它起源于西部十万大山,东流至桃叶渡,后汇入青衣江。整个小镇建筑便以逢源河为中轴线南北散落在两岸。

逢源河两岸首先是临河的两条主要街道,临河北街和南街,街道两边是沿河的一排排民居,大多居民居住于此。逢源河上有两座石桥连接南北两岸,一座在西,一座在东,后因小镇有人附会“逢源”成“逢缘”,以牵牛织女的传说造了两座石人立在桥边,以象天河。

西石桥为逢源上桥-织女桥,东石桥逢源下桥-牵牛桥。西端以织女桥为线向南北延伸便是逢源西街,以牵牛桥为线向南北延伸便是逢源东街。从天空俯瞰,临河南、北街和逢源东、西街这四条主街便在这张棋盘上构建了一个大大的“井”字。

小镇重要建筑大多都在北岸,有着“坐北朝南”的意思。北岸源头有一座青丘,名为象丘,丘中有洞,别有洞天。这便是小镇一族的祭坛,威严高耸,除了祭祀人员和本族族长,少有人能够靠近。

象丘之下是祖宗祠堂,祠堂内供奉着小镇故去之人的牌位。祖宗祠堂对小镇百姓起着礼制约束的作用,身前作恶多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便不能进祖宗祠堂,死后入不得祠堂,便是游魂野鬼,无处安放。祠堂也是小镇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虽然西蜀朝廷有派驻本地的军备督造署,但除了负责进山开采鳞甲石和军器监造,小镇日常事仍由小镇自治。

祠堂往东一二里有一处清幽所在,栽种着一片楠竹,楠竹林前有一座三进院子,这便是小镇的私塾,取名“东山书院”。

暮色四合,落日往西边沉了下去,小镇已是掌灯时分,小镇灯火此起彼伏,恰是天上繁星渐次睁开了眼睛。

此时,逢源西街南端进山的路口,有一队人马从山路走来,有马驮着袋子,有人挑着箩筐,有人背着背篓,蓬头垢面,风尘仆仆。定睛一看,李连山和李老三赫然在列,正是进山的采石人归来了。

李连山沿着逢源西街走不多时,扬手跟李老三打了声招呼,便率先离开队伍。

沿着青石板小路,转过几条小巷,便来到了一间独栋小院。

院门两边有一副楠木阳刻的对联,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虽是家家户户常见的对联,此刻用大篆写就,阳刻雕琢,恰如向阳花木,透出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气韵来。院门上两尊彩绘门神,是常见的神荼、郁垒,二神站在桃树下,一人持剑,一人扬刀,虬髯虎须,头上有角,凶神恶煞,怒视前方,很能震慑鬼魅宵小。

“一、二、三……八。”李连山解开缠绕在门把手上的麻绳,总共缠绕了八圈。从这个细节,他便知道有人进入过这个小院,因为他自己一般是缠绕九圈。他推门而进,并不如何警惕,不说他自己的小院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有,又有哪个小贼顺了他家东西,临走之时还特意把那些麻绳缠绕在门把手上,还足足缠了八圈,那这个小贼还挺佛系。进入自己小院的多半是竹娘或者灵儿,在他进山前,便拜托过她们,有时间便到自己小院照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