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招商引资

权路风云 一路向西 3268 字 12个月前

经博会之后,张清扬与孙常青联合署名的那篇文章被国内著名报纸《为民日报》转载。然后,延春的干部们议论纷纷,都说孙常青恐怕要升官了,因为國務院的领导看了这篇文章以后,高度赞扬了延春方面领导者的智慧与能力。

这种政府与企业的谈判是最浪费时间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两个月以后,矿泉水与制药公司已经与珲水政府签订了初步合作协议。当然了,这份协议在对方没有资金投入前等于是一张废纸,不过这对于珲水当局来说已经是一种成功了。那家实木地板公司还在犹豫,另外韩国“裳特邦”公司已经好久没有消息了,他们代表团把都张清扬形容成为了是一只“铁公鸡”,也许这是他们公司来到我国以来所遇到了最“小气”的领导,他们所提出来一系列优惠政策都被张清扬否决了。

韩国方面本以为他们的“冷处理”政策会让珲水方面着急,却没想到你这方面没有声音,对方那里更没有声音了,一个月也没有联系他们,这不得不令金浩石头疼了。韩国总公司天天在催他,总公司想在珲水打开东南亚的內衣市场,珲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但是由于金浩石的个人领导问题,此项工作已经推迟了一年,这让公司损失很大。

八月初,韩国方面终于主动联系珲水县政府,并且金浩石要求与张清扬亲自商谈。在珲水县政府的宽大会议室内,张清扬正式接待了金浩石。几个月来金浩石明显老了很多,他紧紧握着张清扬的手,用不熟练地汉语说道:“张先生,您是我所遇到过的最强劲的对手,我个人十分的崇拜您,您将来一定是位优秀的政治家!”

金浩石说完之后,深深地给张清扬鞠了一躬,乃是俯首之意,张清扬扶起他的身体与他热情地拥抱,直说言重了,两个人亲热的得像老朋友。不知道是谁把韩国人向张清扬鞠躬一事传了出去,几年以后,老百姓谈起来还大快人心。

最终谈判很成功,韩国方面同意在珲水合作区内建厂。这让之前对张清扬的招商政策有看法的干部们闭上了嘴巴。

对张清扬来说,这是一个忙碌的夏天,从年初的新城区建设,到五月份的“经博会”,几个月来一丝空闲也没有。眼看着时间到了十月份,夏天都要过去了,已经微微有了几丝秋天的气息。这时候,珲水县政府才与几家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所有项目明年上马动工,几家公司完全落户珲水县合作区。此事引起了延春地区的小震动,令兄弟城市眼红不已。因为同样参加的“经博会”,可最后的结果只有珲水县完成了预订目标。

同时,珲水县新城区的建设基本进入收尾阶段,生活小区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现在住户们正在进行房屋装修。吴德荣三层楼的大超市也计划在下个月试营业,那条完整的商业街也初现规模。

张清扬的话让孙常青皱起了眉头,他的手指一下一下地在桌子上缓缓敲打着,低头沉思。张清扬不再说什么了,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越权了,如果说得再多,那就有手伸得太长的嫌疑了。

“清扬,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大约过了几分钟,孙常青眉头疏展开了,脸上似有笑意。

“孙书记,我这次回京城……爸爸让我给您带好,他说……多谢您对我的教导。”张清扬却答非所问,唠起了家常话。

“你爸爸?你是说……刘主任?”孙常青好像如梦方醒。

“嗯,他知道这两年来,您对我帮助了很多。”张清扬谦逊地说。

“我明白了。”孙常青听懂了张清扬的意思,看来张清扬刚才那翻针对延春发展的言论,一定是受了刘远山的点拨。两人云里雾里了一阵,双方都交了底,把要表达的意思都隐晦地说清楚了。

“清扬啊,你刚才说的那些话……有没有什么系统的构思过?”孙常青不经意地问道。

这话正是张清扬等了好半天的,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交给孙常青说:“孙书记,这些想法还都不成熟,希望您润色润色,最好……能够发表……”

“关于近年来延春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开发的几点意见……”孙常青一看这标题,就很满意地说:“好,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