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十大新闻

拯救梦想的日子 闲游子 2329 字 11个月前

“唉,还是阴盛阳衰,前五名无一个男生。第一名是宋姣,全校名列第二,她进步很快。全校第一名是六班的张振华,六百五十多分。”肖文忠说。

“这么厉害!又是北大的料。”唐大通和吴若水对看一眼,各人心中暗自对比。唐大通考五百二十分,吴若水考了五百四十多分。

“这次咱班总的来说不孬,五百分以上的有二十六人,占全校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侯一山、李洪发、赵正国等人这次有点反常,考的不理想。”肖文忠说。

“行了,行了,在家就别再说学校里的事了。开始看《绿荫》。人家学生过年来看你,你就知道叨叨考试那点事。”老伴打断肖文忠的话。他们也知道,这俩学生是来看电视的。

“好,开始看,有空到班上再讲吧。”肖文忠冲俩学生一笑,“咱一向尊重女同志。”

电视上的高中毕业生,毕竟是理想的,作家不是常说,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俩人看完电视回到宿舍,吴新波又跑到教室里与薛丽平陷入车马象士之战中。宿舍里的勾级大战激战正酣,只不过换一拔人罢了。看来,就是不去看电视,也无一安静之处。

晚上睡的迟,早上自然起得晚,这样也好,节约一顿早饭。

“高四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唐大通果然采纳了吴新波的建议,在晚饭后开始广播。

“下面广播高四上学期十大新闻,希望各位听众仔细听,认真记,这属于时事政治,高考必考内容,或者填空,或者是简答,也可以选择。智力竞赛也有可能用得上。请大家仔细听。嗯——”唐大通清一下嗓子。

“高四十大新闻:

“第一条,李洪发与吴若水在学期初去替考,皆以优异成绩通过,卢波涛与另一位青年将去上班,两位替考者也是猛撮一顿。”

“旧闻,旧闻了,赶紧换台。”有人说。

“第二条,红旗飘,战鼓敲,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乘改革之春风,学校一改往日的补课方式,由一天补两门课改为补五至六课,使有些同学无法偷机取巧。括号里,其中就包括我,括号完了,句号。”

“这是谁出的主意?他过年的时候还好吧?”有人问。

“大过年的,就不能再问候人家的亲人。”

“第三条,在汉城燃起奥运圣火之际,我校也胡弄个运动会,由于受国家五块金牌的影响,我班没有取得一项第一,只好名列第八名。全级共有九个班,都在前十名之内,强于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十一名。”

“第四条,今冬摸奖大流行,我校有些老师本想发财,几百块钱的东西只抱回一些姨子(胰子)、牙膏之类,这就是英语老师的战绩。据不完全统计,我班有十五次摸奖,竟无一人超过毛巾的档次。”

“是啊,杨老师打牌的时候可猛着来,明天晚上他再来,一定和他要个小姨(胰)子。”王应威说。

“不对,猴哥说他摸到一辆自行车,真的假的?猴哥,猴哥来,真的假的?”

“是真是假,自己知道。有没有小姨子,杨老师也知道。”侯一山吃着饭回应。

“第五条,我校的光头先驱——阿黄先生诞生在我们班。他顶住种种压力,毅然决然剃了光头,把少林遗风引入我校,使我校光头事业有了新发展,填补我校教育史上无人敢剃光头的空白,把光头事业推向,使梅子姐的生意兴隆起来。”

“兴隆个啥,现在梅子姐一见我就瞅我,都剃光头了,她那买卖得少收入多少。”黄进说。

“皮子也剃成光头,是不是得改叫光头皮?”

“你俩到底谁是头一名?”

“第六条,我校在元旦竟然破天荒地放假两天,又创造一个九中高四之最。”

“这可不是惯例,这是因为锅炉灾害。”

“今年元旦就是放十天我也不来了。”

“第七条,元旦刚过,我班部分同学在吴皮子先生的诱惑下去看《老井》和《末代皇帝》,结果上当受骗,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费上时间外带打扫卫生。”

“皮子来,皮子来,让你坑的不轻,你说过请客的,都过年了还没动静?”有人问吴新波。

“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现在你们肚子里油水还不少,等涮涮油水再说吧。”吴新波回答,“别转移话题,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