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不同的社会调查(中)

炕脚堆着两床黑糊糊的被子,被面上不知沾了些什么,有黄有黑,有点象饭迹也有点象是酱油或醋的颜色,有些是新鲜的,有些有点淡了。

窗户纸是该换了,可上那找新的窗户纸呢?葛兴国有些为难了,最好的办法是上淀海镇上买,可从这里到镇上需要一个多小时,加上回来的时间,需要三个小时,在时间上来不及。

“先把被子洗了吧。”葛兴国给监工说,监工很是犯难,她从未洗过被子,甚至没拆过被子,更没缝过。可看看那两床散发着怪味的,监工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被子居然还能盖在身上。

葛兴国从屋里出来,院子里的活已经干完,男生们三三两两的在那玩,猴子和委员在逗鲁家大小子,葛兴国来之前对鲁家作了简单的调查,这鲁家是外来户,原来是富农韩新发的长工,父母双亡,五五年成婚,老婆去年难产死亡,家里就剩下三个孩子和他了。

葛兴国和莫顾澹商议,莫顾澹建议给鲁家捐款,这次下乡支农,每个学生都带了钱的,多少不论,莫顾澹估计总共大约可以获得一百块左右的捐款,将这笔钱交给鲁家,由他们自己安排。

“这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葛兴国觉着行,毕竟他们的时间不够。

葛兴国将这个决定向同学们宣布后,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于是募捐当场进行,很快篮子里面便聚集了一堆毛票,葛兴国自己也捐了十块钱,但他也注意到,好些同学的捐款很低,多数只有几角。

莫顾澹清点后告诉葛兴国,捐款比他们预计的要低,只有四十六块七毛,还不到一百块的一半。

“怎么才这点?”莫顾澹有些意外,在他看来大院里的家庭条件都不错,除了少数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其他的条件都不错,一般这样下乡,家里多少都会给上些钱,捐一半也不止这个数,可没想到..。

“我看应该发动全班同学捐款。”莫顾澹提议道。

葛兴国点点头,他将钱包起来,交给了鲁家大小子,让他交给他父亲。

“你上学了吗?”葛兴国蹲下来看着小家伙,小家伙摇摇头低声说:“家里没钱,爸爸说明年有钱了便送我上学。”

葛兴国叹口气,在回去的路上,他向同学们提出了个问题。

“建国已经十多年了,为什么农村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

这访贫问苦是最近最新提法,五月,中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议总共十个条款,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在农村开展“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就是就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这五反就是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文件下发后,各地政府机关开始组织力量,选择试点地区,着手准备开始四清运动和五反运动。

在此之前,内参文件便介绍了湖南在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便有访贫问苦,工作队下到公社到生产队,通过访贫问苦,与贫下中农交朋友,了解队里的实际情况,进而迅速打开局面。

当然,这中内参朱洪他们是不可能看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些高干子弟,所以他们采取的行动都是最贴近这个时期的政治风向。

下午,两队学生先后进村了,朱洪事先作了调查,他开始的社会调查先从村委开始,队支书在农忙中抽出时间接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自从公社成立以来,咱们村的面貌是一天比一天新,一天比一天好,你们看,今天这麦子,大丰收啊!这可是少有的好年景,全托毛主席的福!”队支书乐呵呵的讲着。

朱洪也很兴奋,楚明秋也在笑,可心里却皱起眉头,别看这队支书说了一大堆好话,可除了说好以外,其他什么都没说,比如,今年粮食的产量预估,人均粮食产量,社员们粮食是否够吃,家庭副业的情况,生产有那些发展,等等,什么都没说,纯粹在敷衍他们。

楚明秋也不问,他想看看朱洪他们到底能不能觉察,朱洪小组的人倒是不少,不过除了林百顺和韦兴财外,还有六个男生和九个女生,楚明秋粗粗计算了下,班上属于胡同的同学几乎都在组里。

朱洪没有察觉其中有什么问题,可其中的一个女生发觉,女生的胆量不是很大,她先四下看看才小心的问:“那,那口粮是多少呢?”

队支书看了她一眼,那女生神情有些不自然,队支书爽快的说:“口粮完全够了,完全够了,咱们现在实行的是以队为基础的核算。”

“那么队里每个工分多少钱呢?”楚明秋问道,那女生看了他一眼,好像卸下了一副重担般,松了口气,这让楚明秋有些纳闷,他认得那女生,女生叫马彩霞,名字有些俗,可小女生人到是挺不错,就是胆子小了点,有点拘谨。

队支书略微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迟疑下才说:“我们的工分算是高的,每个工分有九分钱。”

楚明秋没再问了,再问下去,便是每个社员每年大致能拿到多少工分,那队支书恐怕就为难了。按照一般情况,一个男劳动力每天能挣十个工分,稍弱点的能挣六七个工分与成年女人差不多,老人和参加劳动的小孩则可以挣二三个工分,如此,便可以简单计算出一家人全年的收入。

朱洪对他们计较工分收入什么的有些不耐,他觉着问这些实在太市侩了,经济问题怎么能与政治大方向相比呢,于是他开口问道:“支书,你能介绍村里的社员构成吗?”

队支书这下满意的点点头:“咱们村在解放前有一户大地主,这周围的地几乎都是他的,解放后,进行了土改,分了地主的土地,将他剥削人民的钱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大伙,现在他老实了;除了这个地主外,村里还有三家富农,他们都受到群众的严格监督,老老实实的,再不敢有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