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成立的西海湾军事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口号和宗旨:
“坚决维护西海湾的利益,无条件服从委员会的命令,不惜以生命与尊严捍卫唯一的领袖”。
畅鹏看过后,笑一笑,制定口号容易,执行起来就难了!可而后,辛报国真做到、做成了,那结果却也让畅鹏哭笑不得。
从僮人村子到邹圩,然后建兵营到聘请德国教官,再到德裔雇佣军,由简至繁。可别说,德意志军人是一步妙棋,不会背叛,无利益冲突的他们,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事务上,让畅鹏轻松了很多。
包括辛报国亦不像邹圩组织新兵训练时的窘迫,将明面上的工作一安排,德裔军官与日益成熟的华裔人员相互配合,诸如新兵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组织训练、士官军官培训等,全盘托交都行。
如此,辛报国等高级军事主官、主官,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施行畅鹏不断的奇思妙想。
其实还谈不上乱想,比喻恰当就是几个字“打乱仗”。
企业管理和军队与施政关联并不大,畅鹏对管理和发展西海湾无经验可谈,掌控军队、谋求民生是他这个后世人懂得些的基本原则,一步步如何走下去,谈何容易!
这不,由军研会的探讨而起,他又想起了民国的政党和复杂且纷乱的国情,看着谋求稳定的西海湾,畅鹏便又将自己关起来几天,参考后世的军队与国家建设纲领、提纲、标准、执行方法,结合目前的要求,制定出西海湾军政指导方案:
《西海湾特区行政机构职员,武装部队人员、军事院校学员一律不得参加非西海湾特区政府组织的任何团体及社党,一经发现,轻则立即除名、劳动改造;重则判处拘狱、处以极刑。
武装部队和军事院校提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军官要勇于作战、敢于牺牲,以身作则,将西海湾武装部队建立成为一支百折不挠、百战百胜的军队,为西海湾特别行政区的建设与发展造就一个绝对安全的优越环境。
编制爱国拥政、爱军爱民、人人平等、劳动光荣、遵纪守法的西海湾公民手册,让西海湾地区每一个公民都熟记与心,并以作为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西海湾公民为荣。。。。。。》
当畅鹏仍然以口述的形式让周兴国和辛报国抄写下来、整理印刷下发执行的时候,周兴国说道:
“老板表哥,我的特区长官,把你写的给我们抄不就行了,你念了个多小时,嘴巴起泡吗!”
后悔没有把电脑和打印机带过来的畅鹏,连忙把自己的手稿收好,可不能给他们看到。
自己穿越前用电脑打字多了,字写得像狗爬的,让你们这些从小练毛笔的人笑话;再则简体字你们认识个鬼,西海湾今后将大量外派人员去国外学习,岂不拆穿自己杜撰美利坚华人写简体字的西洋镜!
畅鹏费尽心思编写西海湾的方针政策,自有特别的目的,西海湾不比邹圩和宾州,它就像一张白纸,需要预先给它定调和定位,朝着预定的方向走才好!
尽管已在马里山眼见为实,但整个西海湾不过2万多平方公里,要满足1000万人口需要,马安逸心里依然没底,勉强答应会尽力。
畅鹏笑笑,也没给他太大的压力,自己心中有数,合理的田地分配和包产到户那巨大的作用,岂是你马安逸能明白的。
有着羊城王家“富可敌国”的支持,便能养活西海湾民众一年以上,在不购进大批量军用装备和物资的前提下,省吃俭用支持两年没问题。
而这两年便是着重于建立农业、工业、商业基础的时间段,终于有了足够地盘的畅鹏,将掀起西海湾第一轮建设的高潮。
划归西海湾的上思和名义上的科技开发区邕城、宾州,待下一步再定调。上思县要等陆廷荣被新桂系干掉的时候才好收取。
不然,他陆廷荣老家龙州哪容他人酣睡!邕城则需要在八桂局势基本稳定的时候,从新桂系手中要下来,建成一个对他们也有好处的八桂经济、文化和非军事割据的商贸中心。
不管日后他李德林是否同意,待以时日,以畅鹏的军事实力,他不答应都不行。
警卫师的迅速扩充,编制更为复杂,根据这次占据西海湾的战斗体现,部队战斗力明显不足,只是对手太弱了。新兵和新手太多,老兵、士官、军官在战斗中有作用,但不太大,军队讲究的是总体能量。
探讨一番后,辛报国将教导团从警卫师里分割出来、进行改组,分别在煌城、擎州、北滨设立3个新兵及预备役训练中心;在下龙潭根据地里建立一个士官与军官学校。
新兵训练中心、军官学校都由华夏与德裔的士官和军官担任教官,根据西海湾武装部队的特点及要求,进一步调整并完善陆军训练大纲和军官培训教材,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和培训。
部队里原有的士官和军官必须重新回炉,分批进入学校轮训,考核合格后再进入部队任职,考核不过关则降级或降为士兵。新兵一律实行标准的3个月训练期,经考核合格后再分下进入部队实训,不及格者转入预备役或工程部队。
待西海湾军官学校系统完善后,每年将招收2000名以上的新学员,首先从西海湾内部招收再向全国的初高中以上学校招生,保留部分学员到西海湾武装部队担任下级军士、军官,成绩优秀并经过审核合格的学员将送出国,学习国外各个军种和兵种的知识及技能,为西海湾今后的海陆空三军做人才储备。
民国的军阀组织一支武装,再如各县镇搞个什么保安团等的,只要有钱有枪,让士兵懂得打枪就行了,至于战斗力是另外一码事。
纵观民国整个军阀混战和抗日时期,摊派名额或抓壮丁,送上前线就打仗,空着手的都有。炮灰死了便死了,死不了的自然便学会使用武器、学会打仗。
抗战中打到最艰难的时期,连壮丁都来不及抓!
派个县长、镇长等的,组织普通老少民众就开上战场。人数多些就称为一个团,少的便是营或连。途中被正规军作为补偿兵算是幸运的了,至少还有老兵教一下,否则举起把菜刀或铁叉就冲上去挡子弹,用人命去消耗日军的子弹。
二战中的老美又怎么样,初期连正规军都不足,包括国民警卫队也不过20多万人,他们虽有系统的军事训练,在与德军作战中,新兵也是炮灰。
太平洋与日军的岛屿作战,美军尽管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哪一场战斗的战损都远超日军。
所以,西海湾建军与练军,目前的模式应付各地军阀问题不大,几场战斗下来,新兵变老兵、老兵便人精。至于日后对付日寇,畅鹏自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