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便把自己在外面听到的消息说给了李世民听,毕竟这一次大唐全胜归来,老百姓在长安里搞起了各种的庆祝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实际上京城长安距离突厥人的边境线并不远,在地理位置上来说,并不是很适合作为都城的,当初突厥人就曾经兵临城下,就是京城里的老百姓也受到过突厥人的荼毒,不少人家都还被突厥人残害过,所以心中对突厥人十分仇视。
人们在谈论唐军给突厥人打大胜,自然也谈到了方岩率领一支小队千里奔袭,直接插入敌人的腹地,俘获突厥大王,简直就是当年的关羽千里走单骑,上演了神话一般的传奇一幕,在京城里反响特别的大,并且被好事者编成了曲目,也有诗人特意为方炎写了诗,一时之间广为流传。不过作为当事人的方炎却是完全不知情的。
李世民饶有兴趣地听着长孙皇后讲起民间的事情,倒是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为了方炎的安全考虑,特意把他安排进了粮草营中,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还立了大功,把李世民听到民间百姓都自发地组织起来庆祝活动,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情也顿时好了不少,这就是民心所向呀。然后又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听说这个方炎在长安里有不少的产业,好像和程家还有来往,不知道是什么关系。”
“也没什么,听说这个方炎和咬金的儿子是结拜兄弟,产业也不算多,就是几家店铺而已,如果此子潜力巨大,就是不知道他的志向在哪里,他家弄的那个方氏宣纸,现在已经大江南北传开来了。”
长孙皇后说道,他跟程府上的裴夫人倒是聊过不少关于方炎的事情,心中对这个小子还是挺喜爱的,聪明机智,捣鼓出来的这些玩意却又实用无比,因为有程府的支持合作,现在方家在京城已经开了五六家店铺,不过即使是这样,宣纸在京城同样是供不应求的。李世民点了点头,听到方炎在老百姓那里威望名声不小,脑海中又不由的想起了方炎在雁门关的时候发明的燃烧弹,那玩意杀伤力十分的恐怖,端的是守城之利器。
心中不由得闪过一丝担忧,也不知道这个小子的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虽然方炎现在对他还构不成任何的威胁,但是身为君王的李世民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意思,这样的人才如果有一天手握大军,到时候恐怕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
李世民召集群臣在朝堂上议论了好几天,突厥人一直是唐朝边境线上最大的威胁之一,这些突厥游牧民族一向是狼子野心,像是喂不饱的饿狼,只要大唐稍微露出一点疲态,就会被他们扑上来狠狠的咬上一口,算上前几次对突厥人的战争,去年的这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战争,算得上是和突厥人的第四次了,李世民对这些毫无信用的游牧部落已经毫无信心了,突厥人求和的使者已经到了长安礼部驿馆,不过一住就是四五天,也没人理睬他,现在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对待突厥人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武将们大多是支持,继续征伐突厥的,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建功立业了,反正现在突厥人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支零破碎了,正是这些武将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最好是借此一举将突厥人赶出草原。
当然还有一些迂腐的文人,说什么大唐是礼仪之邦,应该以德服人,这样才可以使万邦来朝,彰显我大唐的宽容,这样的论调虽然被那些武将们狠狠的鄙视了一番,不过却也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世民一时之间没有作出决定,如今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这些少数游牧部落虽然狼子野心毫无信用,一旦当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时,就会摒弃一切条约。可是如果利用得当对大唐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李世民心中偏向于借这个机会狠狠的敲诈勒索突厥人一番,一方面削弱突厥人的势力,另一方面拉拢回纥、吐谷浑等部落,让他们相互彼此牵制,最好是狗咬狗相互争斗不休,最后大唐作为他们的裁判人超然独立之外,这样对大唐才是最为有利的。
不过可惜朝廷上的大臣们似乎不怎么明白李世民的心意,每个人所站立的立场不同,思考的方式也自然不一样了,那些武将们一心想着建功立业,为大唐打下更广阔的江山,却很少考虑这些江山能不能坐得稳,那些文臣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名望声威,以及私人的一些目的。
同时作为君王的李世民,主要考虑的更多,草原广阔无比,而且只适合放牧,一直都是由少数游牧部落所占领的,那里显然不适合汉人去耕种,如果真的按照这些武将所想的那样,将那些少数游牧部落全部赶出草原,大唐并不会从此收益多少,反而要派出大量的部队驻扎在那里,这样显然不适合大唐的发展。
当然,李世民也不愿意像现在这样,历史上一旦这些游牧部落强大起来,都会入侵中原的,三国结来时候晋朝的时候后期就有五胡乱华历史惨剧发生,汉人差一点就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游牧部落的人民天生就是精锐的战士,而且中原王朝相比之下,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士兵可以训练,可是精良的战马却远远不够,骑兵对步兵的压制力几乎是天然的,当年霍去病将军远征草原,几乎是耗尽了大汉王朝全部的国力去征战的,虽然当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将游牧部落赶到了敦煌以西,不过随着汉王朝的衰落,这些花了巨大代价打下来的江山就再次被游牧部落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