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原理在现代化的建筑中使用非常广泛,那些高楼大厦看上去是钢筋水泥,但实际上很多关键部位的构造跟这五重木塔类似,在建造的时候就预留了建筑在受力时发生的形变空间。
说的直白点,这种柔性结构就像一根柳枝,在遭遇强风时会随风摆动,但风一停又能恢复原状。
古人或许不懂这么多物理知识,但通过他们的日积月累不断摸索,用实践摸索出这样一种科学而且实用的营造法式。
通心柱立了起来,塔身的搭建就很快了,一件件事先制作、雕刻好的构件被安装上去,就像是在搭积木一样,不到三天时间,这座五重木塔就成型了,虽然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修饰,但工作量并不大。
当撤掉脚手架的那一刻,一挂十万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在塔前响起。
等鞭炮声停下,他朝丁树怀一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丁老,请您检阅。”
“你也请,你也请,”丁树怀望着面前这座高达二十米的五重木塔,显得很是激动。二十米,对那些动则二三百米的高楼大厦来说不算什么,但对这些古法营造专家来说,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塔是他跟徐景行这两个外行设计建造的,在这之前,两个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看到这座庄严大气的五重木塔像根巨大的柱子一样耸立在小岛中央时,心情便不受控制的激动起来。
当然,这塔到底安全不安全,美观不美观,观景效果如何,这还需要检验和检查,安全因素更是重中之重,不然的话,这塔拆掉也罢。
{}无弹窗而且用绳索固定通心柱,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需要建造专门的脚手架来固定通心柱了,这样不但能节省时间,更能节省空间,搭建脚手架的时候只考虑塔身部分就可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容小觑,而且这也算不得什么智慧,只能算是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样立电线杆子,徐景行是农村人,自然不会不知道。
只是把电线杆子换成了看起来更加高级的通心柱时,他有点手忙脚乱了,以至于忘记了再常见不过的生活小智慧。
果然,把这通心柱当成电线杆子来对待后,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立了起来,四根绳子一固定,立的稳稳当当的。
立起来后,一众工人齐声欢呼,丁树怀也长出一口气。
徐景行那急躁的心情也缓和了许多,说实话,工期这么紧张,他和丁树怀这两个负责人身上的压力是最大的,尤其是他,要负责具体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所以这脾气就没有平日那么温和了,这也是之前会跟丁树怀吵起来的主要原因。
好在目前看起来一切顺利。
塔基建造好了,通心柱也立起来了,剩下的工作就要简单一些,虽然繁琐,但按照图纸把用到的构件组装在塔身上就行,细心一点,一般就不会出什么大错。
说起来,这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就从建塔这么一件小事儿上就能看得出来,小小的建筑中竟然融合了无数的现代化建筑理念,实用且先进,别的不说,光是建造塔身时的模块化建筑方式就让那些参与搭建的工人看的目瞪口呆。
模块化建筑方式,听起来很现代化吧,然而在隋唐之前甚至南北朝时期,种花家的木匠们就将这种建筑理念应用在了传统建筑中,各种小型构件的小模块就不说了,就说大型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