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说道:“我以为我不怕死,毕竟都是当兵的,吃这碗饭得玩命,可真的要战场,打仗,而且还是一场打不赢的仗,我怕了,不想这么白白的去死。”
士兵说了实话。
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责备他,张勋的地盘和势力主要在徐州,带着这么五千人敢跑到千里之外的北京闹复辟,内无支援,外无援兵。而且根据小道消息说,辫子军和讨逆军的士兵例是1:5!
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的还是敌军放出来的烟雾弹,但毫无疑问,成功的扰乱了辫子军的情绪,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力。
他们两个之间的交谈内容是整个辫子军情绪的一个小缩影。
士兵低着头,情绪低落的掉眼泪,哽咽道:“班长,我还不想死……家里我一个,我六十岁的老娘还等着我回去尽孝。村东头的小芳还等着我攒够钱回去娶她……真的不想死……”
士兵怂了,怕了。
班长一把把他搂在怀里,使劲的捶打着他的后背。
这个小兵是他亲手带起来的,以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乱世谁都不容易,谁都没有真正安稳的好日子,后来被抓了壮丁,送到了部队里。
班长安慰道:“别怕,等打起来的时候,你来找我,班长一定想办法让你活着!等打完仗之后,脱掉军装,放下枪,带钱回家,伺候老娘,娶妻生子,找一个不打仗的地方,当一辈子平头老百姓,去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以后再也不要当兵了!”
班长咬着牙说出这番话,眼泛着泪光。
这何尝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呢?
生活是一条长河,他们是河一粒随水流漂泊的细沙,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在何方,既然有岸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的把握住呢?
生逢乱世,谁不想过一个安稳祥和的好日子呢?奈何命运所迫,身不由己……
本书来自
第四百一十二章三造共和(二)
瑾太妃不同的问话,张勋接连相同的回答,如同一把把的小刀扎在太妃的心口,疼的滴血……
瑾太妃潸然泪下。
“天下子民不念盛世旧情,仍是把皇室看做是蛮夷,这几十年来风风雨雨,洋人和乱党算将国折腾的不轻,也怨我大清国,生不逢时,摊这么个乱世……老百姓既然都不愿意大清皇帝再继续坐江山,那我们退了吧,不图名望,不图权力,只想让皇室这残余的遗老遗少们安安稳稳的活下去好……”
瑾太妃心存妇人之仁,没有大胸襟,没有大气魄,她只是想从一个普通女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平平安安的活着,什么都好……
当皇帝、坐江山、垂帘听政,这些问题,瑾太妃想都不敢想,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能耐,一生平安什么都重要。
原以为这辈子踏踏实实在紫禁城一辈子,不成想,又来个张勋,打着忠臣的名义,风风火火的闹复辟,又把隐退的皇室架到了火堆烤。
张勋啊张勋,你可是坑苦了我爱新觉罗家啊……
张勋蛮不在乎道:“太妃莫慌,有我张勋在此,他们不敢怎么样!张勋誓死保护皇室!”
瑾太妃心苦笑,可不是因为你,才掀起来的这场祸乱吗?
张勋道:“袁兆龙、段祺瑞之流,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纸糊的老虎,不值一提!真的打起来,我麾下的虎狼之师不他们差!孰胜孰败,那可未必!”
张勋嘴自信满满,看似一副天下无敌的样子,实则心里也是没底。
一个袁兆龙况且摆不平,更别说再来一个段祺瑞了,不过好在,袁兆龙摆明态度,此打住,观虎斗,这对张勋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全心全意对付一个段祺瑞,要同时对付两个轻松的多。
段祺瑞才不会跟张勋客气,张勋无视段祺瑞的最后通牒,扬言与之决一死战,正段祺瑞下怀,不给他点颜色看看,这个狂妄的老鬼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两人之间本来积怨甚久,段祺瑞正好借助这个机会除去张勋,永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