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思想的转变

……

直到离开国会,冯国璋叫住准备回旅馆休息的袁兆龙,将他拉了自己的汽车,司机在前面开车,冯国璋与袁兆龙坐在后排。

冯国璋从口袋里掏出来两根洋雪茄,自己点一根,另一根递给袁兆龙,袁兆龙虽说平时不抽烟,但也接了过来,点,含在嘴里,感受着雪茄淡淡的烟草味。

“兄弟的这番话,以及这番见解,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你是唯一一个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冯国璋抽一口雪茄,语气略带敬佩。

现在的他对袁兆龙是越来越看不懂了,每一次见到他,都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第一次见到袁兆龙的时候,还是在北京,当时给他的第一感觉,锋芒毕露,初生牛犊不怕虎,身带着一股傲气,刚性十足。

但过刚易折,太刚硬的人最后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第二次见到袁兆龙,是在海,大喜之日,婚礼的袁兆龙柔情满满,对着神父和帝许下一生一世的承诺,豪情天纵化作千般绕指柔,眼唯有伊人,是一个绝世好男人的典范。

而现在,第三次见到袁兆龙,他身敛去了锋芒,消磨了傲气,整个人的气质也变得沉稳,话很少,但不会被忽视。

本以为他此变得谦逊低调,成为一个在北洋和民党左右逢源,却不会构成威胁的地方性军阀,可如今又在国会语出惊人,连连发问,问倒了所有议员和将军。

冯国璋这才意识到,原来袁兆龙依然是那个锋芒毕露的初生牛犊,时间和经历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只是让他学会了隐忍,当触及到他底线的时候,利刃出鞘,他依然是那柄最锋利的宝剑!

冯国璋都看不透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尤其是他替老百姓问出那些话的时候,冯国璋也在思索,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替老百姓说话,他又能指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给他什么样的利益,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冯国璋开始时候还不理解,现在侧身看着嘴里叼着雪茄,正看向窗外景色的袁兆龙,几乎快将头伸出窗外,一脸轻松愉悦的样子,冯国璋忽然间仿佛明白了什么……

本书来自

第一百七十二章思想的转变

“别争了,别闹了,老百姓不想要总统,也不想要你们所提倡的民主,只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民主不是拯救国的良药,稳定才是国家能否发展的根本。

稳定什么都重要,放下你们的成见,放下你们的党争,共筑国泰民安的民国盛世,难道不好吗?”

直到现在,袁兆龙方才真正的意识到,不管是民党还是北洋,一味追求的民主之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想法,却始终未能在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一词的概念是模糊的,更多的人而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非真正的了解民主的观念。只是将民主视为一句口号罢了。

可笑的是,民主真正的践行却是在政治,政治实现了民主,在国会、在参议院,议员们民主的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应该得以通过,争吵的七嘴八舌,相互之间勾心斗角,缺乏一个一锤定音的强势人物,最后导致国政坛越来越乱。

国的民主之路已经被无数自认为高明的有识之士系成了一个复杂到极致的死结,而解开这个死结最快的方式则是用剪刀剪断绳子。

还原到本质,其实问题本没有那么简单。

国为什么要民主?答: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活的更有尊严。

为了民主而不停的征伐致使战火连天除了平添老百姓的痛苦又能得到什么?答:什么都得不到。

袁兆龙认为最好的民主方式是无为而治,当官的不要去过多的干涉老百姓的自由,不要过多的干涉老百姓们的想法和做法,少设置阻碍,自由发展,为一切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才是民主。早在两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先贤智者老子给出了答案: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过多的去做无畏的干涉,顺其自然,发挥老百姓们的创造力和思想。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无为而非无所作为,无为即是有为。

无为即是民主——这是袁兆龙探索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