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非行伍出身,而是出身于绿林草莽,身带有浓厚的江湖气息,说话做事也是离不开道义二字。
说话的时间,大半条肥鱼被白朗吃进了肚子里,意犹未尽的白朗端起鱼锅往嘴里倒冷却的鱼汤,大口大口的喝汤。
马旭波一口未动,看白朗吃的香甜,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爽!”
白朗豪爽的一抹嘴巴,咂咂嘴,打了一个饱嗝,这顿午饭吃的很舒服。
吃完之后,白朗和马旭波说道:“我白朗生平最恨背信弃义,见死不救之人,袁兆龙这等两面三刀之人,如同那三国演义里的吕布一样,三姓家奴!
武昌起义之际,我还是很欣赏这个叫袁兆龙的人,是个果敢勇毅的汉子,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我白朗平生最敬重好汉,甚至都想与他结交。只可惜这样一个好汉却被袁世凯用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可惜啊可惜……”
白朗很失望一个好汉叛离了革命的队伍,投向了敌人那一边。
自古以来,叛徒被世人所不齿,无法原谅,三国演义的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投降关羽,后关羽被孙权斩杀,又投降东吴,最后又回归曹魏,其人品被曹魏讥讽,五子良将威名扫地,在冷眼和嘲笑声黯然病逝。
在白朗眼,袁兆龙是一个于禁这样的叛徒。
民党讨厌袁兆龙,却只敢在报纸骂骂他,不痛不痒。但他白朗不同,他不怕袁兆龙,更不怕他麾下三万鄂军!
因为他的万讨袁军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同样也是在战火厮杀多年,硬生生打出来的威名!
河南的北洋军听到他白朗的名字,浑身都要打哆嗦,连在北京的袁世凯,一听到他的消息,脑袋也疼得厉害。
本书来自
第一百一十二章战争仍在继续
铺天盖地,除了湖北之外,几乎全国的报社都在撰批判袁兆龙:
《袁兆龙,一个革命的叛变者》、《民国时代的投机者》、《墙头草的发家史》、《鄂军司令袁兆龙的两张面孔》、《善与恶,一念间》、《革命者堕落成军阀者》等等……
仿佛一夜间,袁兆龙成了一个全国人民唾沫的叛徒,纷纷都在指责他在二次革命的不作为,违背了大革命的初衷,背叛了革命的本质。
有了一次的教训,又对这种新闻看的多了,袁兆龙也对此免疫了。
骂吧,尽管骂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民主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做出来!
袁兆龙不屑和一群宵小无远见之徒穷辩口舌之争,浪费时间,浪费精力,骂得越狠,他在北洋队伍里越安全。
说别的还能忍,说他对讨袁军没有帮助,没有贡献这一点让他忍不了,他都想把这这篇章的小子拉出来打一顿然后问问他,哪里对讨袁军没有帮助了?
是个人都看得见,因为鄂军在湖北发动了针对陈光远的战役,迫使十二师主力回防湖北,极大程度缓解了江西讨袁军的压力,如若不然,李烈均的队伍早被李纯和陈光远合力围剿歼灭了。
李烈均的残余部队得以逃出生天,还得要感谢袁兆龙恰到好处送出的助攻才对!
“我们不仅要讨伐袁世凯这个自大的独裁者,我们要连袁兆龙这个自私的军阀者一并消灭掉!他是革命的叛徒,是北洋的鹰犬,是袁世凯的亲儿子!”
从河南传来的叫骂声引起了袁兆龙的注意,当他们喊出了连同自己一并消灭的口号之后,袁兆龙的神经又绷紧了。
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又称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年来,和平时期的河南是繁华尊贵所在,而到了战争期间,地理位置独特的河南却又成了四战之地,硝烟不止,民不聊生。
从1912年起便活跃着一支以反对袁世凯为宗旨的讨袁起义军,四处游击,给河南北洋军制造了无数麻烦,绞尽脑汁未能将其剿灭。
后又在二次革命时期接受民党改编,发展壮大,部队扩充到了近万人,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大,不易被追击,作战流动性强,使北洋军疲于奔命。
如同一阵狂风暴雨,横扫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