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红人

因为二次革命要革的是袁世凯的命,所以才会招致袁世凯排山倒海式的反击。

“咱们还有几成胜算?”孙先生问道。

顾同想了想,回答道:“孙先生莫要泄气,李某虽然被袁世凯革职,但李某在江西人脉不错,自信还能号召起江西大部分力量支持,陈其美也保证,若是我在江西起事,一定在海同时起事,相互策应,还有四川的熊克武、福建的孙道仁,粗略估计,这天下仍有三分之一忠于我们民党这边胜算何止一半以!”

虽然自己被袁世凯拿掉了职务,顾同仍然自信满满,力主劝说孙先生起事武力革命,他也想用一场影响力不逊于武昌起义的革命来确立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他的自信来源于当年袁兆龙都能用仅仅几百人组成的队伍拿下了湖北新军司令部,以至于拿下整个武昌城,掀起了全国革命的热潮。

自己在江西经营多年,积攒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当年袁兆龙起义之处的境地强了不止一百倍,以弱胜强都可以,何况自己这边兵强马壮!

顾同满腔的热血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率领二次革命志士推翻袁世凯北洋统治,建功立业的那一天,生怕孙先生取消二次革命。

孙先生说道:“武力推倒北洋的可能性不大,我们的目的不是消灭北洋政府,而是要通过革命战争的途径打醒袁世凯,让他明白民主不可弃,走独裁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赢。”

孙先生脑袋很清醒,他知道以民党现在的实力要消灭北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二次革命的目的不是推翻,而且用几场决定性的胜利战役来打疼袁世凯,使他意识到要回到民主之路来继续走的重要性,而不是一意孤行的搞独裁。

李烈均站起身来,信誓旦旦的保证道:“请孙先生放心,烈均一定会用一场轰轰烈烈的胜利革命来使民国走向正途!”

然而,听着李烈均的表态,孙先生并没有感受到热血澎湃的气势,反而心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挥之不去的阴霾,二次革命会辛亥革命更加艰难……

本书来自

第八十六章红人

低调的袁兆龙是孙先生埋伏在北洋的最大武器,袁兆龙软硬不吃,袁世凯没有办法控制或者是收复这个不稳定因素。

孙先生同样也无法使有枪有炮有地盘的袁兆龙听命与他,但他们二人却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二者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在共同的信仰之下,二人虽然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最终是一样的目的地。

以民主之名,袁兆龙愿意听从孙先生的指令,倾向于民党,而不是北洋。

除非是迫不得已,孙先生不会轻易动用袁兆龙这张底牌。

现如今民党已经出现了腐化的苗头,逐渐的成为一支被世俗同化的队伍,逐渐丧失了对局势的敏锐性和判断性,大多数人也屈服向了北洋,忘记了当初革命的目标是什么,追求也变成了荣华富贵。

北洋需要换血,民党同样需要更新队伍,袁世凯将袁兆龙视为北洋新一代年轻军官的领军人物,孙先生同样将袁兆龙治下的湖北视为革命队伍最后的圣地,在湖北,尚且保留着最后一丝纯粹的革命意志,革命者的骄傲飘扬在武昌城的五色旗。

且不说外界闹得沸沸扬扬,几乎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在湖北是风平浪静,袁兆龙的小日子过得不错,白天处理公务,下午日落之前喝茶,听戴若彤在一旁讲述欧洲变革的故事,从国外革命事迹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国国情的民主之路,晚请医生治疗伤腿,总之这段时间对袁兆龙来说是相当的悠闲,悠闲之余,袁兆龙也一直在密切的关注北洋与民党有关政权之争的动态。

虽然孙先生暗示他在这个关键而又敏感的节骨眼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最起码不要让袁世凯察觉到他是站在民党这一边。

但随着民党与北洋越闹越烈,越闹越凶,隐隐有走向兵戈的态势,天下即将再起纷争,袁兆龙也不甘心在这场即将发生的混乱仅仅只是做一个单纯的旁观者。

既然无法阻止,要想办法看看插一脚,浑水摸鱼,能不能从得到些有利于湖北的利益。

湖北名义是袁兆龙的湖北,袁兆龙麾下三万余人的部队,仅仅只是控制武汉三镇以及荆州、宜昌等沿长江一带南部重镇,根本无力掌控整个湖北全境。

实际偌大的湖北却被另外一股势力瓜分,北洋大将陈光远部队盘踞在湖北北部以及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