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说了!”
当即下旨自己不日将御驾亲征,着众臣全力准备南征事宜。
不出数日,南方传来战报,吕范出兵洞口北拒曹休;诸葛瑾引兵出南郡与朱然共拒曹真、夏侯尚;朱桓引兵入濡须以拒曹仁。但在曹魏的探报中竟然没有发现时下东吴军中最闪耀的那颗新星——陆逊,刘晔等人甚至发现,在对曹策略上,主事之人竟然都没有佛门中人,其中深意自然不言而喻。
东吴有此决断,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陆逊收兵回转东吴后,吴侯已经做好了对曹部署。陆逊眼见朱桓、诸葛瑾、吕范均非佛门中人,便知孙权不想与曹丕决战。何况,陆逊不善水战,便以托词未参与东吴北线战役。不过,这也正合东吴佛门的心意,否则只怕还要大费周章。对于北线作战的这几个人选,东吴佛门可谓煞费苦心:吕范乃是长江水宫的背景,素熟水战,何况有长江水宫做后盾,故而进攻不足,但自守有余;朱桓也并非佛门背景,但东吴佛门皆清楚朱桓的实力,相信他足可以自守,但安排他守濡须的兵源却不足,使其难于进攻;而诸葛瑾则是地地道道的道门背景,有他策应南郡;至于守南郡的朱然则是有长江水宫的背景,又得到东吴佛门的大力支持,但他在西蜀战场上督战不利,由他负责拒守南郡,也说明了东吴佛门只想自守。
南郡城坚避厚,以周瑜之能尚要近一年才能攻下,相信朱然还是能守得住的。所以,只派了一个不熟战事的文士策应,若胜,则无大害;若败,则可趁机打击东吴道统。虽然佛道两门就此争论良久,但终究是佛门势大,孙权点名诸葛瑾挂帅,诸葛瑾亦无从拒绝。
总而言之,三线主帅俱无佛门中人,甚至连侧后江陵的也是老将韩当,并不是佛门中人,算是东吴佛门摆明了态度。
东吴佛门不想将此役定义为佛门内斗,故而隐忍不发。而与此同时,参加了三皇盛宴的地藏王菩萨也明确表态,要保留佛门在人间的实力,禁止与中土佛门冲突。甚至对刘晔擅自鼓动曹丕攻打东吴很是恼火,所以,此次会议刘晔一反常态对曹丕伐吴横加阻拦。
眼见东吴如此阵容,刘晔又出言劝阻:
“陛下,东吴既有准备,去恐无益。”
但曹丕自有算计,当下执意伐吴,甚至按原计划御驾亲征。曹丕三路齐发,将整个南征战线分作东南两个战区。东线战区以曹休为都督统领张辽、臧霸等青徐兵,随后曹丕还要亲自坐阵东线战区督战;而南线战区则分为曹仁与曹真、夏侯尚两线,曹仁自不必说,久经战阵,有天人之称;而曹魏新宿曹真、夏侯尚部还有当世名将徐晃、张合等。
曹丕拉开阵势,摆出全线进攻的架势,魏吴接壤处风声鹤唳,阴云密布,好似山雨欲来,直压的人透不过气来。
{}无弹窗辛毗回洛阳面圣,详述了孙权拒送孙登入朝为官。事实上,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早已传遍中原,陆逊之名风头无二,曹丕自然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听辛毗亲口说出,仍是大为恼火,当日便召集一干重臣商议对吴蜀的策略。
曹丕终究是一名政治家,当然不会凭着自己的一时意气便挥师南下,怎也要得到众臣的支持。所以,此次会议的重点是决断是打阳奉阴违的孙权,还是方遭惨败的刘备。但辛毗方回便开这样的会,曹丕之意不言自明。但会上众臣仍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主伐吴的,有主伐蜀的,还有主不战休养生息坐观其变的。吵得不可开胶,曹丕听着更是心烦,不由开口问计于贾诩:
“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微睁双目缓声道:
“刘备,当世枭雄;诸葛亮,治国之良臣”
未待贾诩说完,曹丕便有些迫不急待道:
“文和以为当先伐蜀?”
贾诩却不疾不徐道:
“孙权,能识虚实;陆逊,兵法大家。东吴隔江泛湖,凭险要而守。”
曹丕闻言越发疑惑:
“那是伐蜀还是伐吴?”
贾诩眼睛微睁:
“陛下,我大魏虽人才济济,但遍观朝野,皆无刘备、孙权敌手。陛下虽以天威亲临,亦无万全之势。依老臣之见,不若休养生息,坐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