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大家如果都是和之前一样,都说一些套话,说一些大话,那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他要看到的是众多人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而不是因为,这些人,都在说一些假话套话空话。
不过如今还好至少,庄中玉和建文皇帝朱允文给了他们很长时间,让他们抓紧时间把这些东西写好。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写的让,陛下愿意看,从中看出来东西,甚至因为这些东西对他们刮目相看。
他们也许没有理解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生意,但是他们可以知道这些事情,是对他们有用的。
袒露自己的心声是,让别人了解自己最快速的方法。
所以说如今他们来写这个报告,是能够快速的告诉别人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希望以后,能做什么?
正因为有太多的人参与,所以这样的事情才会变得更热闹。
不能和别人写的一样,也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照抄过来,那么只能写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的。
这便是一个大的问题,有很多人,如果连这都不愿意思考的话,那么,说其他的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甚至是连方孝孺都在思考该怎样写下这几个问题,对于他来说,回答这几个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准确的阐述了这些问题,还要让陛下觉得他们确确实实是用心的。
连他都觉得有些话必须要,斟酌,再三之后才能写,更别说,那些,其他人了。
正因为这件事情,让很多的人都觉得有必要斟酌一下,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这里面的,东西,是他们不知道的,暗藏的到底有哪些,可能,还需要再三思考。
但对于方中愈来说,其实他的目的真的很简单,就是想知道这些官员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在以后的计划之中,到底能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是的,在他看来,官员们都太不淡定了,不过是写一份报告吧,为什么还要弄的,大家好像都非常紧张似的。
这都是中愈把他们想的,太简单了。
其实是因为中愈错怪他了,对于后世接受教育的朱玉来说,写一份报告或者是四项检查很简单,甚至写一份自己未来的计划,就是它贯穿整个学生生涯的一件事情。
但是对于这些满朝文武来说,可是难为他们了,少年的时候他们还在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后来大了之后一步一步的考举人,甚至考中进士,这都需要花时间在上面研究,所以他们写的真的都是文章,而不是具体的做事的计划与总结。
所以说在中域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擅长的可是写文章,并不是写那些实施的计划与措施,这也是为什么当中愈提出来那些计划之后,他们发现就算是他们能提出建议,改善的情况也不太大,因为中域和他的幕僚团队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考虑到了,这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让更多的人,感觉到惊讶。
他们惊讶方中寓所提出来的措施,他们也惊讶,方宗义的幕僚团队居然会有那么好的想法,至少他们是想不出来的,让他们主政一方的话,他们顶多能保证,自己的志向,不会出现什么恶性事件,也不会让老百姓饿肚子,但是要想让他们富余的话,这还得花大功夫,就好比如今中愈说了,带你的人做的一样,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
对于他们来说,知道的越多,也就会想的越多,如今他们能知晓不少朝廷所要做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他们不断的接近的事实的真相。
兵部尚书如常如大人,离开京畿重地已经,之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他们知道那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并不是阴谋,因为建文皇帝朱允文首肯,就算是其他人想要耍什么,坏心思的话,如果没有见过皇帝朱允文的首肯,也没有人会做到,恰恰是因为,皇帝都首肯了,所以他才会这么轻易的就离开了京师,到了北方。
正因为有这个例子,所以那些人才不敢放松他们,生怕进入黄金周,英文在什么时候就会对他们下手,所以才会,害怕,当然如今,晨写一个报告也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只要努力,或者说想清楚,还是能够做好。
之前建文皇帝朱允文和诸位大臣在暖阁里所商量的事情,被下了严令,任何人都不能够向外泄密,况且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件事情有多么的重要,就算是他们,也不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所以保密是最重要的。
况且他们本身也没有胆子去泄密,毕竟这里面牵扯到的事情太多,太过重大,稍不留神可能就是天翻地覆,再加上有锦衣卫在一旁盯着他们的胆子,就算是再大也不会做什么样的事。
锦衣卫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他们的獠牙,再加上之前,锦衣卫可是暗地里提供了不少资料给建房立柱隐患,所以地方上的官员这一番猜测还是很大的。
所以这样的事情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系南方中冶,还记得锦衣卫,所以就算是跟他的关系不太好,但也不会去,刻意的在与他发生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在朝堂上坚持这么久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有些东西是可以触碰的,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够既然见皇帝朱允文知识的东西,他们都要选择支持,至少要让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让这个错误更少,或者是不可能发生,虽然还比较困难。
一个事情有好的,也有坏的一面,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而如今这种理论正在被广泛的宣传者。
方中愈本身就知晓,理论本来就是一步一步慢慢往前发展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所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将理论快速的,发展起来。
但是这样做就带来了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一套理论可能,因为没有踏实的基础,没有坚定的土壤,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是,把高楼建起来之后,还是会轰然崩塌。
所以他就需要不断的弥补,对于方中愈来讲,为什么要支持这些人,开办皇家军事学院,或者是其他的学院,那就是因为它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有更多的读书人,更多懂得道理的人,就算那些没有办法取得很高成就的人,他们至少要读书认字,甚至是懂得些道理,这样的话对于,以后的,坚持,基础来说是一件好事。
当然,如果是在以前,这种开放明智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长久存留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做,愚民政策,为什么你非要让他们懂得道理,但是如今不一样了,大明,现在的富裕程度慢慢变高了,老百姓们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富,那么,帝国就得希望,做更多的事情。
朝廷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这样的,他需要团结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他们这边的人,贫苦的老百姓们,只要他们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维持稳定着,是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的,不需要放松预期说,其他人自然会照着这样做。
整个大明朝廷如今还是在很稳定的运行之中,各项新事物的出现不仅没有打乱他们的脚步,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起来,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这一场改革之中,谁做的最好哪个部门做的,最优秀,那么最后获得的也是更多的,不仅仅是整个部门的,成绩,也是他们个人的成绩,现在吏部的考评,看得很严重。
地方上有那些不法的官员,当然立不考评,巡查组也是会搜集证据的,这个时候改变观点,关该流放的流放,该杀的杀,都是可以的,甚至是在大明报上都广泛的宣传这种行为,也让更多的官员,他们担心。
以前做的不好的,现在赶忙补救,以前做的好的就做得更好。
冯中玉没有深入过地方,所以他希望那些吏部考察官员和锦衣卫的暗探们,能够调查得更清楚,这样方便他在,中枢进行判断。
其实各部尚书之前的家里可能富裕,也可能并不富裕,背后可能是有一大宗族的人,当然也可能没有,所以他们对于,下层百姓们的生活理解的是不一样的。
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依靠下面的人对上面的啊,汇报。
他们懂不懂没关系,下面的人懂才最重要,当然这也是取决于当初,平叛战争的时候,方中愈把那些人,派出了金池,也就是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所以他们如今才能更加好好的做事,既然文官已经上过战场了,那么以后,他们也可能会被派到战场,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暗地里的规则,但到时候会派哪些人去呢?这就说不定了。
战场上是会死人的,所以这些人不可能忽略掉这些东西,那么,会死人的话会派哪些人去呢?在这之前可能没有人意识到,但是当别人跟他解释的时候,他们就会隐隐的发现,也许从头到尾这就是一条很连贯的局,每个人都可能参与,每个人都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一些重要的东西。
方中寓并没有把每件事情都搞得悬而未选甚至是搞得很玄乎他做的事都是让大家能够很快的看到这可能就是杀戮与背叛。
对于他来说,很多人的表现并不重要,他要的是真正能够做事的人,他相信一部会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
方中愈更看重的是,做实事的人,这一点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现在很是忙碌。
他不仅要完善自己的那些想法,也还要让手下人传递下来的消息,都从他那里经过,虽然,他有些东西不太懂,但是如今计划做的已经很相配了,几乎是,打从大到小,从上到下,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为他考虑到了,他现在只要决定哪些重要哪些稍微,轻松一些。
正是因为手下的人现在都有干劲了,也让他觉得,时间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一段时间,各项政策都在,广泛的推行,当然,还没有完完全全推行下去,只是一些事,点。
他们还必须要经按照现如今出现的问题来,商量修改。
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间,甚至是比当初平叛战争的时候更加忙碌,那个时候他们只需要把手里的事情,按时按量完成就好,但是如今不一样,他们不仅要完成手中的事情,还得思考,一些新政策,而这些新政策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做如何做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意思,如今在京的官员,正七品以上,都需要写自己的,报告。
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位有一种认知。
这种认知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具体的。
第二个是要讲清楚自己在这件,岗位上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嘛,自然是要说清楚,如果让他来改革,这个部门,以后要处理的事情,将会有什么样的流程,有什么样好的建议。
这样的命令一出来,都让那些下层官员们非常的,难受似的,他们以前都是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上面要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虽然暗地里也有一些小抱怨,但是从来没有这样公开的讨论过呀,甚至是还要把这些东西都写给,建文皇帝。
这不是难为他们吗?可是又不能不写,毕竟皇帝是明文,下下来的,这可是圣旨呀,所有在京的官员都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