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立刻批了,却也意识到,对于围绕在他身边的这群位高权重的官员来说,他们并不期望什么廉洁之名。

隐隐的,康熙对这个聚集着许多官员的庞大朝廷产生了一种无力感。

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是对人性无力。

表彰不能激起他们见贤思齐的心,那么严刑正典呢?

治贪?

只怕这个朝堂要空了一大半。

然而,也不能不治啊。他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在外面行走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大清的疮痍。

这时候,现兼任礼部侍郎的张英送来一个条子。

康熙接过来一瞧:“辰儿的笔迹?”

但怎么写的是张叔台鉴?

什么张叔,看完了康熙才明白,这孩子是在外面遇到个十分佩服的话本先生,喜欢人家写的话本,就说他自己有个叔叔在印书局做管事,推荐人家来京城拿书号。

这话本先生呢,当时回了家,过年之后才到京城,却是一个月才摸到张英的门。

张英现在兼礼部侍郎,印书局正挂名礼部名下,由张英主管的。

康熙知道张英古朴正直,也喜欢结交有才华的文人名士,才让他管理印书局。但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还让辰儿推荐的这个,嗯,蒲松龄找一个月才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