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道:“作为结构商业电影,肯定达不到天花板的高度,但营收利润方面还是很可观的,他就很聪明,拍商业片不玩探讨宏大议题,避免戏份失衡。我们应该试试找他合作一次。”
“但吕克-贝松以前都是跟环球合作的,现在的话,跟萤火虫又走得近,我们很难在这两家之间争取。”
制片人无奈,“我们能开出的条件,另外两家绝对也能开出,开得太高更是没意义,好像真没什么好打动的,除非我们自己提供项目。但那样的话,也不一定需求他来执导。”
这是事实,各家都有自己合作的导演圈子。
“可惜了。”吉姆摇头。虽然只是随口一提,但他确实挺欣赏吕克-贝松这种“不乱来”、经验还丰富能驾驭多种题材的导演。
嗯,也有可能是接连的成功,让他不自觉地提高了对吕克-贝松的评估等级。
想想,从九十年代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到捧红连姆-尼森的《飓风营救》再到这部一举让斯嘉丽更进一步的《超体》,全球卖座的破圈电影在他的创作生涯里间隔时间并不长。
事实也是如此,除开斯皮尔伯格、莱曼这样的顶尖行业人才,大部分导演2、3年一部作品才是正常的拍摄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吕克-贝松获得的成绩已经很瞩目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多部精品项目。
再仔细一点历数他的成就,三部加起来接近9亿的票房市场,拍摄成本才不到8500万,接近375倍的票房回报率——加上院线之外的版权运营,7倍都有了。
唉,可惜他自立山头了。
很多的行业人士,都将《超体》的成绩归功于吕克-贝松“聪明”的迎合观众上,连带着很多法国电影人都生出了类似的心思,一时间,欧罗巴影业也是门庭若市。
但更多的电影公司和导演,却是在分析《超体》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他们认为,只要摸准了《超体》卖座的套路,成功就是可以复制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跟风。
好莱坞很擅长的也是顺迎风向。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准备跟风的人,大多都分析错误。认为《超体》的成功是因为杀伐果断的动作戏,跟着加点动作戏份,主角选择美女就好了,却不知道《超体》的精髓还在于软科幻的那个解释很玄的超凡设定。
毕竟,看看此时的好莱坞市场,明显是超级英雄题材抬头且持续繁荣,无论是福克斯、索尼还是漫威,都在大笔捞钱,这也导致观影人群的喜好趋向迅速同化,辐射面的增长很夸张。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影市不那么怕同质竞争,很多观众受限于需求,是乐意观看大量同类佳作的,就像网文,不存在看了一部导演文,就不喜欢其他的导演文了,甚至说看完之后更饥渴,主动的寻找同类型题材。